王维,大家很熟悉的一位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他可以说是唐代璀璨的一颗明星。与其他一些因入仕不顺才成为诗人的名家不同,王维的科举之路顺风顺水,年仅二十岁就摘下状元的桂冠,说神童都不为过。他一生写了很多名诗,至今依然存留了400多首诗作,随手一抓,尽是让我们直呼“诗佛”名副其实的千古名作:
少有人知的是,王维曾经写过一首“烂诗”,这首诗没有进入语文课本,但却是他一生中最实用的一首诗——这首诗和曹植被逼七步所作的诗一样,救了王维一条命。这便是王维五十六岁那年(公元756年)所作的《闻逆贼凝碧池作乐》:上边那个标题还不是这首诗的全名,它的全名很长,叫《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一般简称《凝碧池》就行。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题目差不多就交代清楚了诗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长安、洛阳两京先后沦陷,唐玄宗携少数妃嫔、要臣仓皇逃出长安,没来得及逃走的文武朝臣,皆被反贼所掳,王维,很不幸,也在其中。脑子比较正常的古人,都有一种“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王维作为古代文人的代表,显然对反贼的所作所为是非常不满的。王维的才学人尽皆知,他的大名早在安禄山的叛乱集团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所以这些人经常邀请他来探讨,话题从佛学到文学,从书画到政治,让王维发自内心地感到恶心。据说,他为了躲避此事,让同为俘虏的原御医给自己配了一种药,吃了会变哑,发不出声音。但安禄山因为实在太喜欢王维了,就把他迎到洛阳,软禁在普施寺,好吃好喝伺候着,还授予他官职,派医生给他看“喉病”,坐等他康复。为了庆功,安禄山召集数百名梨园弟子在凝碧池大宴伪官,这些人刚遭受国破家亡之痛,心中有万分的悲苦,却不敢表露于色。等到音乐奏起,这些“身在贼营心在唐”的官员、仆人再也坚持不住,以至于大声痛哭起来。其中有一个名叫雷海清的乐工,索性将乐器丢到地上罢工,对天恸哭,最后被安禄山残忍肢解示众。当时,王维因病被拘普施寺,没有去参加宴会,事后听好友裴迪聊起此事,不禁悲从中来,当即口诵五绝、七绝各一首,以抒发对朝廷的思念与亡国的悲痛。《凝碧池》就是其中之一。“万户伤心生野烟”,国既不国,家何能存?因此,千家万户皆在伤心之中。“野烟”一词完美表达了战后残垣断壁,家庭破碎的场景,极具感染力。民间百姓尚且有如此之深的家国情怀,文武百官岂不感受更深?第二句马上说到“百官何日再朝天”,反映了当时的情况。那些跟随皇帝逃走的官员,成日奔波在外,饱受流离之苦;那些被反贼掳走扣押,或屈身伪朝,或刚直抗争,前者每天受到良心的煎熬,后者更是让自己和家人陷入了生命危险中。唯独看不见昔日朝见天子的景象。
第三句将前两句的愤慨感情停顿了一下,转为写景——秋槐叶落空宫里,渲染出荒凉寂寥的氛围,昔日繁华热闹的宫室,如今空无一人,唯留秋槐落叶。最后一句“凝碧池头奏管弦”,虽是宫廷高雅的曲乐,但在王维心中不过是靡靡之音,是亡国之音,是小人得志后的嘲笑,是对国家无力抵抗叛贼的悔恨。这首诗,韵律并不是很强,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以王维以往的水准来说,这可以说是王维存世的407首诗里,水平最烂的一篇。但当年在普施寺写《凝碧池》,王维无疑是冒着杀头的风险的。他心中的愤慨怕是已经顾不得写作技巧了,属于纯粹的发泄。今天的我们对此应该是很能理解的,在这种环境下要是再不发泄出来,王维就此抑郁或者陷入疯狂都难说。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杀,长安收复。按照当年律法,那些接受伪职的官员都有罪,轻则抄没家产不再录用,重则流放边塞甚至即刻处斩。王维,一个曾受安禄山如此优待、担当过伪职的官员,按大唐律法,岂能容他?王维也自知这一点,静静在狱中等待着对他的处罚。幸好,王维的弟弟王缙在叛乱中立下不小的功劳,主动向肃宗提出削职,为兄代罪。同时,这首《凝碧池》被肃宗知道后,得到肃宗的大加赞赏,王维因这两件事得以保全性命,单单贬职为太子中允,此事就算作罢。
经过这场死里逃生,王维厌倦了仕宦生涯,一心扑到佛教经典中,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以寻找精神的寄托和安慰。4年后的公元761年,王维沐浴更衣,写诗向亲友辞别,据说,他无牵无挂,走的安详。
一颗古代历史中的明星至此消逝,但他的光芒正如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那些遥远的星星一样,经过一千多年的漫跑来到我们面前,时至今日人们依然记得他的心所属,志所向。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